在10月20日于江苏苏州举行的2018智慧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南方电网科技部副主任郑耀东谈及近年来“走红”的能源互联网概念时称,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就是电力系统,就是电网。就像充电宝无法一直支撑手机电量一样,电池储能不是能源来源,只是一个中转站,有容量限制。
“所以我认为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的发展是有上限的。(电池储能)量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国家政策体系没放开,电网公司的成本一直受国企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的限制,电网公司不会大规模购买储能。因为它本身不是电力系统的一个必备元件,只是提升调节能力的手段。” 郑耀东称。
郑耀东还提到,目前储能的商业模式除了峰谷价差套利外,其它都是政策性支持不足,靠自身的生存是非常难的。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2016年2月24日印发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特征。
除了上述官方文件,行业和市场对于能源互联网衍生出不同解读和概念包装。郑耀东比喻说,就像菜名“火山下大雪”其实就是西红柿拌白糖一样,在他看来,能源互联网就是过去的电力系统和电网,“在我搞调度工作的生涯中,电力系统和电网是一样的,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达用户,以及控制他们的二次系统组成的这么一个整体。”
谈到储能,郑耀东表示,目前储能概念火热,但储能并不是电力系统的必备环节。储能主要指电能的储存。在电网负荷低时储能,在电网高负荷时输出能量,有利于削峰填谷,减轻电网波动。在电价较低的谷期储能,在电高峰期使用存储好的电能,通过峰谷差套利,可以提高用户电能质量,减少用户用电成本。储存的能量还可用做应急能源。
关于储能的商业模式,郑耀东说,通过资料的调研和南网的整理,目前储能有19种应用方式,配网侧的大规模储能系统主要依靠峰谷价差套利,国内目前最大峰谷电价差约每千瓦时1元。其他模式缺乏政策性支持,难以依靠自身生存。即便是峰谷电价差,他认为这种模式也只能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有机会生存下去。
在储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上,郑耀东表示,满足高可靠性用户稳定供电需求和应急的需求,缓解中心、老旧城区输电通道阻塞、移峰填谷将成为储能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发展前景。
郑耀东介绍,储能的形式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机械蓄能,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电磁储能,以及铅酸电池、液流电池等电化学储能。“但抽水蓄能才是电力系统最依赖、最有投资价值的内容。电化学储能我们现在也在大力做,不管怎么做,在电力系统看来它的量很小。”
在储能电池的退役方面,郑耀东认为,梯次利用电池是变废为宝的行为,“下一批退役的主要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真正退役的电池容量在原容量的65%到80%。”郑耀东同时提到,变废为宝要注意经济性,“不能用更高的代价让废电池焕发青春,再焕发青春它也只能活那么几年。”
在郑耀东看来,梯次利用电池首先要对退役电池做状态评估,评定是否能继续使用。其次要解决如何使用的问题,通过分选重组及电热安全管理,将不能使用的退役电池剔除。“如何用就得回答干啥用,放到哪个场景才有价值。这个事情关键不是技术性,而是经济合理性。”经过场景分析,他认为,退役电池主要应用于低功率场景,不适合深度的充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