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改气”“煤改电”唱主角的农村清洁取暖大潮中,阳信县2017年开始探索农村生物质清洁取暖之路。今年,阳信又新推广了生物质炉具20672户,使用生物质取暖的农户达到近4.7万户。加上2017年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的1.3万户,阳信半数农户今冬取暖不烧煤。3年的探索,阳信试出了哪些经验,中国太阳能网,还面临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在阳信进行了调查。
三种方式都试了
推着“户炉”不弃“锅炉”
10月17日,位于阳信经济开发区的阳信县利民生物质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利民公司”)一派忙碌。小山般的柴火堆旁机器轰鸣,干树枝、废木头被粉碎、烘干后挤压成型,做成烟头般粗细、大小的生物质颗粒。厂院里小货车进进出出,忙着送货下乡。
金阳街道范家村村委会主任高丙海等3人到利民公司“看料”、试烧。高丙海说,范家村是去年换的生物质炉具。“炉子好烧,干净、暖和,还省钱。”他说,村民今年早早交齐了料钱,试烧没问题,就把料分下去。
高丙海说,炉具政府补贴2000元,一般炉子不用花钱。颗粒政府一吨补贴600元,一户一冬限2吨;村民一吨出500元。去年,全村80多户人家,没有烧超过2吨的,一冬1000元够烧了。
河流镇红庙村正在家家户户装炉子。45岁的村民刘建坡带记者来到他父母家。带料箱、带电泵的水暖炉装在堂屋里,堂屋、卧室各装了1组暖气片。刘建坡说,炉子选的“基本款”,2400元,政府补贴2000元。装暖气花了1600元,政府补贴400元。这下2个房间都暖和了。他说,以往烧煤需要1600元-1700元。
利民公司总经理于淼波介绍,像高家、刘家这样用“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的“分散式”生物质取暖,阳信县2017年改造了1000多户,2018年推广18771户,今年推广了20672户。与往年多用“干烧炉”不同,今年70%以上农户装的是刘家这样带暖气片的“水暖炉”。
在河流镇张古风村,主街上的锅炉房和架在半空的黑色暖气管子格外显眼。70岁村民黄玉芝的“一面青”土房里,卧室装了1组暖气片,堂屋装了2组。她说,去年通了暖气,屋里夜里也有19℃,土炕没点过,苫被子收起来了,在家穿毛衣就行。暖气费第1组交600元,第2组以上每组加200元,她交1000元。而以前烧煤,一冬要烧1500元。
像张古风村这种用“生物质燃料+锅炉机组”的“分布式”生物质供热,在阳信有23个村、3550户。
还有一种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位于温店镇的金缘生物热电有限公司,用生产糠醛和木糖的玉米芯残渣发电,去年新上了一台锅炉,有了余力,向温店镇的14个村、2713户农家供暖。
算经济账,烧锅炉似乎“不合算”。河流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古风村的锅炉房,2台锅炉(非极寒天气一用一备)投资105万元,管网投资300多万元,供着2个村、300多户人家。去年一冬,连工带料加锅炉折旧,运行成本约100万元。而暖气费收入不到40万元,政府补贴(每户按2吨颗粒,补贴1200元)30多万元,运行资金缺口约1/3。“主要是烧得不专业、管理粗放。不管天冷天热,太阳能门户,不停地烧,存在浪费。”上述工作人员分析。
据了解,这种支大于收的情况在“分布式”供暖的23个村中普遍存在。眼下,利民公司正按县里安排,对23个村的分布式锅炉及管网、金缘公司供热管网进行收购、接管,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力争保本。
今年阳信新推广的20672户,全部推的是“分散式”。阳信县生物质清洁取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傅志鹏说,这并不等于放弃推广“分布式”。锅炉排放更可控,而且调研发现,农民对集中供热非常期盼。他说,阳信正在与专家论证“生物质裂解技术”,利用锅炉闲时生产生物质炭,增收补支。这条路若能走通,“分布式”该推还要推。
收储体系见雏形
多设网点遇到用地难
10月26日,阳信县洋湖乡叶家村村民叶新军带着7位乡亲,到勃李村北四五公里的生产路边,用镰刀割杂草。“再不割就‘抢不着’了,太阳能电池板,公路边的都被割净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