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利光伏产业正在从最大化利用生态退化地区修复技术向因地制宜选取最优经营模式上推进。
3月20日,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绵延数里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据电站负责人田俊庭介绍,该电站已运营510兆瓦,占地5万亩,是国内最大地面集中连片光伏电站,通过采用“发电、治沙、种植、养殖、扶贫”一体化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的立体光伏发电模式,有机地将“生态修复、清洁能源建设、精准扶贫”三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生态效益、商业效益、社会效益“,是国家能源局及当地政府光伏扶贫的样板工程。
目前,该电站产权、运营权均归属亿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亿利洁能(600277), “2019年,将再建400兆瓦。近期,已有光伏制造企业、运营发电企业前来洽谈合作,目前,多种方案正在论证。但可以肯定,电站在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做好生态修复和扶贫工作。“田俊庭说。
据库布其沙漠700公里外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亿利集团还投资建设了两个光伏电站:一是240兆瓦的京张奥运迎宾光伏廊道;二是50兆瓦的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光伏扶贫电站。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亿利集团正在通过对近几年不同地域的光伏发电站运行数据、生态修复数据,以及当地自然环境变化数据等汇总、整理、分析,生成多套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光伏”的解决方案。
与生态修复共生
可以说,亿利集团是中国乃至世界沙漠治理的“龙头企业”。30年间,公司积累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建成西北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创新“气流法”植树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和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成功生态修复沙漠土地近970万亩,让沙漠形成生态小气候。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系统化发展“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能、生态工业”等“六位一体”的沙漠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一条治理荒漠化、整体消除贫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治沙漠土地,绿色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
在库布其沙漠建设光伏发电站,是充分利用地域比较优势和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的理想之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属于II类地区,年光照时间接近3180小时,年光照总量接近6000MJ/㎡,未利用土地广袤,太阳能,土地使用成本低廉。更为关键的是,项目所处蒙西电网,电力输送便利。加之,周边又建有大型工业园区,电力消纳有保障。
从建成我国第一座因治沙而批建的110兆瓦生态循环光伏电站,发展到目前510兆瓦整体运营,相继成为内蒙古“林光互补”综合治沙产业示范基地、科技部“沙漠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亿利始终将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产业扶贫共抓并举。“电站还因此获得了不错的经济附加值”田俊庭说,“通过将光伏板挑高建设,实现了板间散养鸡、羊等禽畜,板下种植沙生植物。光伏板遮风遮荫,促进植物生长,也为禽畜提供庇护,禽畜的粪便更是改良土壤的有机肥料。”
先进技术储备
目前,亿利已经积累了大量详实的光伏技术实证、自然环境、土壤生态修复等大数据,还有因地制宜提升单位土地经济附加值的方法。
田俊庭带领记者在现场参观了多项位列“超级领跑者计划”目录的先进技术。在光伏“矩阵”旁,还矗立了一个显示大屏:每一组技术参数和节能减排数据均清晰可见:当日及总发电量、单晶双面、高聚光总发电量、节约标煤、减排粉尘、减排二氧化碳、减排二氧化硫、减排氮氧化物等。“通过对光伏系统及组件的野外测试和运行数据监测,我们对单晶双面组件、单轴、双轴跟踪系统等技术,在不同环境下的运用效果非常清楚。例如,在沙漠土地修复前后(沙地和绿地),单晶双面组件的背面组件增效比率就不同。不同的土壤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国太阳能网,在选择养殖和种植品种上,也有了可参考的依据”。
记者在现场看到,电站占地5万亩,但负责日常运营人员不足50人。“如何实现对上百万块光伏板的巡检和清洗?地表植被如何养护?”对于记者的疑惑,田俊庭给出答案: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产品,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改变,实现现代化和平台化管理,从而有效提高电站运行质量,还有就是对当地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后“分产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