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项目

从SolarWorld破产思考市场化条件下的战略选择

中国太阳网 http://tyn.cc
18
Nov
2018

  
 

  引言
 

  德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领跑者。2016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其总电力消费的比重已达37%,其中,光伏发电占总电力消费的7.4%。在未完全市场化之前,德国的能源转型主要由政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政策演变密切相关;而随着2017年固定上网电价的取消,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始步入完全市场化阶段。没有了政府补贴政策的保护,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存活,是以光伏企业为代表的众多可再生能源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2017年5月10日,德国仅存的一家拥有全产业链的大型光伏企业SolarWorld宣布破产,在全球引发热议。分析SolarWorld的发展历程、研究其破产背后的深层原因,对其他光伏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战略选择方面。本文将从外部因素、内部原因两方面展开讨论,首先讨论外部因素即补贴政策变化对德国光伏企业的影响,然后从企业战略出发,分析SolarWorld破产的内部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并对处于政府补贴减少背景下的我国光伏企业提出建议。其中,SolarWorld破产的内部原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补贴政策变化对德国光伏企业的影响

  2000年,德国首次颁布《可再生能源法案》(下文简称“EEG法案”),确定以固定上网电价(Feed-in-Tariff,FIT)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旨在促进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电。

  2004年,德国对EEG法案进行了首次修改,大幅提高了光伏电站固定上网电价的水平(见图1),带动了2004年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见图2)。此后,2005、2006年,FIT每年下调5%,导致光伏装机增速下滑,2006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07、2008年,FIT以5%~6.5%的幅度继续下调;但随着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2006年开始,光伏装机成本平均每年下降13%,成本的快速下降使得光伏电站收益率提高,进而带动了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

  同样,2009~2012年,德国虽然加快了FIT的下调幅度,其他补贴的力度也有所减小,但更快的成本下降速度使得新增上网光伏装机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由于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产品竞争,使光伏组件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进一步促使光伏装机成本下降,系统安装企业从中受益,而多家德国设备制造企业由于缺乏竞争优势,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这也成为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的导火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