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仍然笼罩在“531”新政引发的寒冬之下。全年行业新增装机量30.1GW,较2018年进一步下降32%。这是自2017年发展高峰之后,整个行业陷入的新一轮下滑期。
自诞生以来,起伏波动便伴随着这个行业。人们目睹过无锡尚德、天威集团等昔日骄子的陨落,亦见证了天合光能、隆基股份(601012)等优秀企业的崛起。大起大落,是光伏业永恒的主题。
科创板让很多优秀的光伏企业走到了台前。遍历这些幸存者,我们发现,胜者的身上,总有一些相似的“基因”在起作用。
政策可谓是光伏行业“命门”所在。“双反”、“531新政”等关键政策,无不曾引起惊涛骇浪。通过梳理政策,我们往往能从更高阶角度“俯瞰”整个行业变革。
行业第一轮上升期,起源于2008年国家首次下文补贴光伏发电。2009年,“金太阳工程”紧随其后启动,对不低于500GW的光伏示范项目予以补助。由此,大型电站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尽管政策漏洞、监管缺位频发,甚至招致了市场大量骗补行为,但中国光伏行业,从此鸣锣打鼓正式开张。2008至2011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量从145MW涨至2900MW,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光伏大国。
2012年,太阳能,美国启动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政策,对国内光伏企业加征高额税收,欧洲亦效仿之。为保护发展中的光伏产业,在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国家密集出台了50多项政策,在保护规模的同时,亦引导行业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期间,光伏装机量仍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增长的态势一直维持到2018年“531”新政的出现。为了引导行业进一步降成本,促进“平价上网”时代来临,2018年5月31日,国家大幅下调光伏补贴,并限制建设规模。这直接引发了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两年下滑。“技术”代替“补贴”,成为行业新时代关键词。
总结政策脉络,我们发现,无论是补贴刺激规模增长,还是退补引导技术变革,政策意图十分清晰,无非是通过降成本、提效率,以推动太阳能代替传统能源,成为新的能源利用方式。降本、增效,是始终贯穿的主题。
2015年,以隆基股份为首的企业,率先突破单晶硅技术。先进的金刚线切割工艺提升了单晶硅片切割效率,引单位成本直降50%,大幅摊薄了单晶硅与多晶硅在原材料长晶端的成本差距。而单晶硅电池较之于多晶硅,又天然具备高转换效率优势。
2015至2018年,单晶硅市占率已从25%左右持续攀升至50%以上。隆基股份、中环股份(002129)、天合光能等拥抱单晶硅技术的企业,进一步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其中,天合光能居2018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三,隆基股份则跃居第六。
回过头来再审视这期间倒下的企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无不是在此前多晶硅抢装潮中便埋下失败伏笔。它们只顾着眼前之利,却忽视了单晶硅高性能低成本的潜在优势,终湮灭在硝烟弥漫的多晶硅价格战中,败给了那些此前默默研发单晶硅技术的企业。
从价格来看,太阳能网,多晶硅片价格已跌到0.9-1.1元/片之间,逼近0.8元成本极限,光伏发电网,引得很多企业减产或退出;逆变器价格则经历腰斩,“砍断”无数企业后路;固定支架价格亦连年下降,厂商仅处于微利状态。可以说,各产业链中各项组件已没有太多降价空间。
可行的出路便是提高系统运维效率。因此,产业链上的厂家或是结合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硬件性能,或是推出智能运维平台,提高电源管理效率。总之,能够通过提高系统效率达到降成本的企业,太阳能门户,逐渐走到了行业前列。
以中信博为例,它推出的跟踪支架,光伏发电网,能够随时随地追随太阳,将发电量提高10%至40%。如此均摊到每瓦,度电成本降低,投资回收期缩短。因此近年来,中信博营收和净利均保持高速增长,从一众固定支架生产商中脱颖而出,跃居细分赛道全球第四。
串焊机光伏设备厂商奥特维(688516)亦如是。在传统串焊机基础上,公司又开发出可以提高光伏组件效率的贴膜机和可以划片的激光切片机,降低了单位组件成本,在2018年行业下滑的大背景之下,实现收入逆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