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干光伏的老板都是疯子。
光伏行业,是个生态极其恶劣的行业。
断崖式的成本下降;
一剑封喉式的技术革命;
毒药般的补贴政策;
没完没了的海外反倾销;
20年光伏行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制造业野蛮生长的血泪和奇迹。
且看,中国光伏巨头隆基股份是如何展开死亡赛跑。
后来居上
隆基创始人李振国,毕业于兰州大学半导体专业,毕业后从事10余年的单晶硅生产工作。2000年,李振国创办了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后与兰州大学校友共同创办隆基集团。
早期的隆基,以半导体材料为主业。
自2004年德国出台《上网电价法》,以高电价政策鼓励建设光伏电站,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光伏产业发展,催生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繁荣。
由此,多晶硅价格从2004年40美元/公斤暴涨至500美元/公斤。一批中国企业迅速发展,太阳能门户,产生了无锡尚德、英利、天合光能、赛维LDK等巨头,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光伏产业的繁荣也引起了李振国的注意,经过对光伏行业的思考判断,李振国也决定进入硅片生产行业。
2005年12月,隆基第一批18台单晶炉投入生产,并形成年产30吨单晶硅棒的能力;2007年,宁夏隆基一期1000吨单晶硅棒项目建成。
2012年,隆基股份登陆A股。上市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国内光伏行业就进入了寒冬,太阳能,由于全球光伏产能过剩,美国“双反”,加上经济不景气,光伏产品价格暴跌。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等一批行业巨头相继倒下。
由于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组,对隆基的应收款无法偿还,隆基计提了1.2亿元的减值准备,导致2012年度出现亏损。刚上市就亏损,引来了证监会的关注。2013年5月6日,隆基股份因信息披露问题被中国证监会立案稽查,但未查出问题。
狂拼研发,决战单晶
2014年,隆基收购名不见经传的浙江乐叶,正式进军电池片和组件领域。在晶科、天合、阿特斯、协鑫等主流光伏制造商“强者鼎立”的竞争格局下,隆基高举高效单晶PERC大旗,迅速撕开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口子,2-3年时间,无论出货量还是影响力,均开始进入一线阵营。
李振国说,隆基决定做一件事情都立足第一性原则,如果做不到比别人强,这件事情你就没有必要去做。
从原子排列的角度,可以将硅晶体分为多晶硅和单晶硅。
单晶硅需要以多晶硅为原材料制造,其生产步骤更多、技术要求更高。由单晶硅为原材料制成的单晶硅组件的转换效率更高,但是成本也更高。
早期的光伏技术路线上,多晶硅占据主流。因为多晶硅技术对生产工艺要求不高,生产成本更低,性价比更好。所以很多公司以短期利益为追求,重点建设多晶硅生产线。
而隆基没有盲从市场。通过对多种技术路线的研判和思考,隆基从2006年就确立了坚守单晶路线的战略决策。随着技术更新,如增加单晶炉投料、引入金刚线切割、规模效应等,单晶硅的成本越来越低,其转换效率的优势便愈发凸显,如今单晶硅逐渐成为主流,隆基占据了先发优势。
2014年,隆基收购了浙江乐叶,进入电池片和组件领域。这是个竞争更加激烈的行业,隆基面对国内外众多竞争对手,两三年的时间产能进入一线阵营。
在隆基进入电池组件环节时,对电池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分析,选择了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PERC技术,在电池片增加背面钝化膜来提高转换效率。经过数年的研发,2017年开始,隆基的PERC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
如今,PERC技术已经成为单晶电池领域的主流技术,隆基又一次成为了行业先驱。
深淘滩,筑牢成本护城河
早期的光伏行业,因为政府补贴,产品供应相对紧缺,各环节的产品都能卖高价。所以各家厂商疯狂扩建产能,相对于高价的产品,成本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似乎谁产能大,谁就能赚钱多。
而隆基很早就意识到,虚高的价格不能持续,只有保持技术领先,才能良性发展。因此隆基并不急于扩张产能,而是有远见地专注于技术研发,降低成本。
比如在国内引入日本的金刚线切割机器,并联合连城数控将其国产化。2013年,隆基在国内率先使用金刚线切割技术进行量产,大幅提高了硅片的质量,降低了成本。
为了减少电池组件的衰减,隆基还与合作方联合开发了LIR光致再生技术,太阳能网,使得光伏组件的效率进一步改善。
因为成本低、质量高,隆基的毛利率远高于竞争对手,这使得隆基可以在行业低迷期仍然盈利,甚至继续扩张,占领更多的市场。
硅片价格不断下降,隆基毛利率居然逆势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