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进入规模化以后,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截至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达到7.28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8.3%;发电量约1.87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6.7%。进入“十三五”,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动力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去年开始,补贴、价格、项目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调整。可再生能源从完全需要国家补贴或其他经济激励性手段支撑,开始向无补贴过渡,整个政策体系都在进行深刻的变化。
“十三五”后期,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如何?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在近日举办的2019清洁电力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暨国家能源集团清洁能源国际高端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按照“十三五”的目标设定,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截至2018年,全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分别达到1.8亿千瓦、1.7亿千瓦。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否有些过快?
“国家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是2020年达到15%,按照目前初步匡算,2018年底是14.3%。2019年能源工作会议确定今年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为14.6%,按照每年0.3~0.4个点这样一个速率进行能源转型,即使目前光伏发展快于“十三五”规划底线目标,但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目标仍是按照既定路径增长的。”陶冶表示。
陶冶认为,下一步,风电和光伏的发展需求仍然是刚性的。保守估计,到2020年,风电装机可达235吉瓦,光伏装机可达250吉瓦。
“2018年风电发展质量显著提升。2019~2020年,风电开发以消纳存量核准项目为主,发展区域及模式均衡的态势将会得以延续。”他同时表示,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重点解决消纳问题,而消纳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解决打破省间壁垒的问题,增加地方政府可再生能源购电意愿。“今年弃风率降到6%左右是可以期待的,明年确保全国平均弃风水平降低到5%以下。”他说道。
对于光伏行业的发展,陶冶认为要坚持结构合理。“既要有集中式,也要有分布式。这两年的分布式光伏占比达到40%以上。下一步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性配置应考虑区域均衡,新增并网规模不能仅仅集中在一些度电成本低、光资源强度好的地理区域,希望每个地区都有一定量的光伏发展,实现发展均衡。”
陶冶表示,《通知》的目标,是在下一步电力市场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能够有效落实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消纳的长效机制。“这是我们目前阶段最为明确的目标,解决消纳。但远期来看,这也是为激励政策改革打下基础。平价之后,固定标杆价格没有了,对于补贴项目的管理也没有了,可再生能源该如何引导值得思考。”
2019年初,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平价(低价)上网项目核发绿证,鼓励其通过绿证交易获得合理收益补偿。对应我国保障机制,将自愿认购绿证作为完成考核的补充(替代)方式,实际也是向市场主体提供了完成消纳责任考核的最终方式,同时也间接约定了超额消纳量交易的价格上限为绿证价格,是保障机制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绿证出售后替代国家财政补贴,其交易价格与补贴强度基本相当。
据了解,在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等平价上网项目建成后,其绿证价格相对低廉,自愿认购绿证成本将一定幅度下降。“对于平价之后,风光是否能进入跨越式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仍然需要时间。在全寿命周期实现度电成本跟煤电基本相当之后,仍然要通过提升电力质量和电量品质,才能够把每年20吉瓦左右的风电和40吉瓦左右的光伏新增并网规模再上一个台阶。还要靠制造业和运维等方面的技术来融合,降低度电成本,提高质量,这是我目前的思考。”陶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