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实现在太空中建造一座兆瓦级太阳能发电站,将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中国已经在重庆建立了测试设施,并为该项目拨款80亿美元的空间探索预算,这一规模快要追平美国的资金投入。
为什么中国要坚持这项庞大工程的建造?这是因为太空电站如果完全投入运行,则能向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缓解国内的资源紧张局面。尽管项目设想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始很多具体问题的探索了。比如太阳能发电站重量约有1000吨,将所有设备送入太空中是巨大难题;大气微波辐射对电站有无影响;现有的材料技术能否为太空设施提供帮助等。由此可见,中国为了争夺太空资源,也是不遗余力。
许多热衷于太阳能研究的科学家,感兴趣的是用太阳能电池直接发热。目前技术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是在一块很薄的硅片下,放一块更薄的浸过硼的硅片,可以将太阳能直接变成电能。光线照在上层,使电子迁移到下层,这就在两层之间产生电压差。
我们所知的把硅变为单晶硅,制造成本极高,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因为使用方便,可以忽视价格因素。太阳能发电站使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可以想象到制造成本有多高。若能出现成本低廉,性能优异的新材料来替代硅片是极有利的事情。
众所周知,石墨烯作为黑金材料在航天、能源、材料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视为未来的革命性材料。如今,石墨烯已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又因其安全性高、绿色环保、续航能力强的优势,成为极好的电极材料。石墨烯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已被科学家开发出来,相关技术已经趋向成熟,相关产品实现量产化。若将石墨烯替代传统的硅片,应用在航天领域,可以节约资源和成本。
如果计划顺利施行,中国的空间太阳能电站预计2030年完成建造并投入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材料石墨烯在技术方面会有更多突破。若下一步在天空建造更大的千兆级太阳能发电站,或许比如今更为方便了。
借助于双轴跟踪,抛物型碟式镜面将接收的太阳能集中在其焦点的接收器上。接收器吸收这部分辐射能并将其转换成热能。在接收器上安装热电转换装置,比如斯特林发动机或朗肯循环热机等,从而将热能转换成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