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项目

俄媒: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令世界瞩目

中国太阳网 http://tyn.cc
14
Nov
2019

  参考消息网2月13日报道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2月11日刊登作者米哈伊尔·莫罗佐夫的文章,题为《北京的十大成就:2018,中国用什么震惊了寰宇》。文章称,送别旧岁,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农历新年。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北京在去年所取得的最重大成就。文章摘编如下:

  2019年1月11日,中国向全球宣布,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软着陆的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994年,上海大学与北京石油大学合作研究PEMFC(八五攻关项目),主要研究催化剂、电极、电极膜集合体的制备工艺。

  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今年1月3日,它自主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预选着陆区内。当日,它所释放的玉兔二号巡视器开始了月背表面的探索之旅。

  2018年岁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计划完成了高密度发射组网,在轨的服务卫星数量已高达33颗。2019-2020年,它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完成全面建设,提升系统的服务性能。

  目前,北斗的全球定位精度可达10米,亚太地区定位精度5米,测速精度为每秒0.2米,授时精度方面达到20纳秒。

  这条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跨海交通走廊长达55公里,将桥梁、岛屿与隧道连成一体。这是全球最长的跨海通道。从前期设计到最终竣工,一共用了14年时间。

  2018年10月24日,它正式通车,将广东省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连接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圈。

  2018年10月28日,完全由中国本土设计和建造的首艘航母完成了它的第三次海试。这意味着北京已经掌握了制造中型及大型航母的技术。

  航母长约315米、最大宽度约75米、排水量约为5万吨、最大航速为30节。据中国媒体报道,它可以搭载36架歼-15战机、数架用途各异的直升机。其中,歼-15能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携带多型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

  “中中”和“华华”是世界首例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诞生的长尾猕猴。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已经攻克了灵长类体细胞克隆这一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负责人孙强带领他的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8年1月实现了上述突破。利用上述新技术,研究人员在未来能培育出大量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体细胞完全一致的猕猴。

  2018年1月30日,中国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首颗X射线个月的在轨测试,已经能够正式投入使用。

  在轨测试期间,“慧眼”进行了多个天区的扫描成像观测、对特定天体的定点观测,取得有关黑洞、中子星双星观测的初步科学成果。

  未来,它将继续对银河系内的黑洞和中子星进行观测,提供更多的信息与数据,帮助人类揭开黑洞演化、中子星强磁场等天文现象的谜团。

  2018年9月10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下水。它可以利用船艏和船艉的强大推进装置,完成双向破冰,从而直接影响并改变极地科考的模式与格局。

  “雪龙2”号的吃水排水量为1.3万吨、长122.5米、宽22.3米。它能够搭载4500吨物资。设计原理决定了它能在冰厚1.5米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

  2018年10月1日,中国自主研发的“鲲龙”AG600进行了水上首飞起降,成功完成预定任务。

  它的机身长37米、高12.1米、平均飞行时速555公里。这是世界在研的最大水陆两用飞机,能够满足物资运输、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上执法与维权等多种需求。

  它配备4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能在20秒内汲水12吨。最大起飞重量53.5吨,最大航程4500公里。

  2018年11月12日,中国的“人造太阳”即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的总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实现了1亿摄氏度离子体运行。这一温度相当于太阳中心温度的6倍多。它维持了10秒,创下了全球纪录。如此一来,中国为热核聚变进程的研究、清洁能源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8年5月9日凌晨,中国自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高分五号遥感卫星。这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能够实现紫外至长波红外谱段的全谱段观测的卫星。

  资料图:此图片为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巡视器将朝此方向驶向月球表面。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相关新闻